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旗下的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在公开发布的研究成果中,推出了题为《美式“航行自由”法律评估报告》的分析文本。该报告系统梳理了美国在航行自由议题上的单边主张及其运作逻辑,指出美国把航行自由异化为更具强权意味的工具,并对美国缺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依据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同时,文本强调美方将“专属经济区军事化”等做法与普遍适用的国际准则发生冲突。报告还特别指出,美式航行自由的延续实际是在延续一种强权逻辑,借助模糊国际法的边界来扰乱海洋秩序,侵害沿海国家的主权与合法权益,压缩他国在海洋领域的操作空间。
就其内在逻辑而言,美国推动所谓“航行自由”的核心有三个层面。第一,是以霸权扩张为驱动的长期战略意图;第二,借助大规模海上军事力量的投射来保障关键水域的控制权;第三,借由对关键海上通道的掌控来推动资源获取与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报告说明,全球约85%的能源运输依赖海运,美国出于稳定石油美元体系和确保关键矿产供应的需要,务必维持对主要海上要道的掌控,因此在新近的国家防务战略中,明确将“控制16条海上咽喉要道”列为优先实施目标。这一系列安排反映出美国以海洋为棋局,经过控制要道来支撑其全球性利益的基本思路。
用更通俗的表述来描绘,美国之所以对外不断提出“航行自由”口号,实质是因为它是一个海权大国,拥有数量庞大且技术先进的航母战斗群、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以及可在任何时刻将海军力量投送到几乎任何海域的能力。因此,美国能够在全世界内对关键航道实施门口式威慑、情报搜集和干扰行为。这一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仅有极少数国家能达到,因此虽然美方表面上倡导“所有国家都应享有自由航行”,但在现实中却形成了一种对少数拥有能力国家的特权性安排,这也是“航行自由”概念在国际法语境中的争议焦点之一。
然而,当对手也获得相近的能力时,所谓的“航行自由”概念便会被逐步淡化。就像以往中国海军编队穿越英吉利海峡的事件一样,虽未直接改变规则,但引发了英国等国对自身安全边界的高度敏感与警惕。当前,美国在阿拉斯加至关重要的地缘环节的态度显得处于两难:一方面关注中国在阿拉斯加周边海域及空域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难以对对等行动采取真正一致的“双重标准”。不久前中国五艘破冰船驶入阿拉斯加邻近的北极国际水域,美国方面对相关行动提出质疑,海警和执法机构的回应策略也因此成为外界讨论的焦点。可见,中国在公海的实际行动已经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变了部分对海洋自由的理解,美国的“航行自由”在客观上遭遇了来自对手的现实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海警机制并非完全无懈可击。过去他们以“航行自由”为口号进行示范性部署,而现实中中国确实在公海开展了相关活动,且距离阿拉斯加并不远。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如今仅剩一艘可正常使用的破冰船,竟被紧急动用的一艘民用海工船临时顶替以应对极地行动的需要。这也折射出美国在极地海域并非真正具备全面、稳定的作战与执法能力,因此在现实中若要继续自由行动,一定要具有相应的实力与规则制定能力。学者们一致认为,美国若要长期保持影响力,最好尽快参与并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否则迟早会在国际法与现实行为之间承受更大反噬。
事实已在多方面轮番以事实检验了美国“航行自由”主张的边界与代价。红海的局势已显示出美国在区域控制方面的力道正在减弱,甚至会出现被对手排除或驱逐的情形;近来在太平洋区域,诸多国家以不同形式挑战和检验美国的自由行动能力。由此可见,全球海域的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演变,单边主导的航行自由理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现实检验。以现在的国际海域态势来看,若其他几个国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自由航行”的行动,美国若继续以单边规则自居,恐怕也难以继续维持既有的霸权地位。总之,世界对太平洋乃至全球海洋秩序的理解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竞合将成为未来海洋治理的核心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关注官方微信